1973年,在一个干部休养所里,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正忙着写信,准备寄给毛主席。她名叫曾志,是曾经的红军女战士。
当时的曾志心里很不是滋味,到底遇到了什么难处?这封信最后有没有得到答复?
1972年,在周总理的关心下,曾志终于结束了在广东农村两年多的“锻炼”,获准返回北方。虽说已经六十多岁,她干起农活来一直很认真,还说劳动让她很开心。可毕竟年纪大了,加上广东气候潮湿闷热,农活重,身体越来越吃不消。
她写信给周总理夫妇,把自己想回北方的想法讲了。周总理很理解她,不但同意她回去,还特别安排她去西安看看。
带着希望,曾志踏上了去西安的火车。在她有了高层的批示,当地一定会认真安排她的事,让她继续做工作。她可是从井冈山走来的老红军。
没想到,情况完全不一样。到了西安,曾志被安排住进宾馆,没人来看她,也没人找她谈话,开会也没人叫她。她的期待只剩下漫长的孤独,这比在农村还难受。
曾志越想越委屈,自己已经恢复了组织关系,却还受这样的冷遇。她忍不住向当时的陕西省委书记写了封信,诉说自己的情况,表明作为革命干部,理应有正常的工作。
这封信虽然没有当面回复,但很快起了作用。几天后,省革委组织部的部长来了,带来了“好消息”,让她搬去临潼干休所。
临潼干休所的条件比宾馆好多了,有固定的学习和生活安排,曾志的日子终于安定下来。但问题又来了。
这个休养所里住的全是军队退休干部,像兰州军区的副司令、装甲兵的副司令等,大家都有军装,穿得很正式,走哪都有气势。
可是曾志只穿着普通衣服。看似是小事,对她来说却很重要。她十五岁参加革命,在井冈山就跟着毛主席,是老资格的红军,论贡献不比谁少。
夜里,她翻来覆去睡不着,心里越想越不舒服。决定写信给毛主席,这可不是一般人敢想的。信里,她讲了自己的经历,希望能转到军队队伍里,每年发一套新的军装。
信寄出后,她天天盼回音,心里很忐忑。毛主席那么繁忙,能不能看到都难说,更别说回复了。
没多久,陕西省委书记把她叫到西安,说毛主席看了她的信,还批示了愿意留西安就安排工作,不想留就可以回北京。
消息一出来,曾志很激动。她本来只想要一套军装,却得到了选择生活的机会。
“我要回北京工作!”曾志一口就答应了。
1973年,曾志回到北京,组织先让他们住在招待所,她以为这次一定能重新工作。
过了几天,汪东兴找她谈话,说不用她再上班了,直接离休最好。大家都觉得这是最好的办法,但她却觉得很失落,又成了养老的人。虽然心里不甘心,她还是同意了。
直到1976年10月,形势发生变化,曾志的工作才渐渐恢复。第二年,她正式担任中组部副部长,开始全力为平反冤假错案奔忙,那年她已经将近七十岁。
临终时,曾志做了两件事把自己省下的六万元全部捐出去,还有,把骨灰撒在井冈山。
这位老革命一生都在为事业奔波,不肯服老,那颗真诚的初心让人敬佩。
盛达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